2022年第三届机械工程与智能制造国际学术会议暨仿生机械与人工智能分会 MEIM-BMAI
发布时间:2022/5/11 10:47:58编辑:Ma Liang
已有2248人关注




承办单位:

![]() | 洪明辉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教授 博士导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光学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光子与激光工程学会会士以及新加坡工程师学会会士,新加坡光技术有限公司主席。厦门大学物理学系本科(1985)和硕士(1988),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00)。 从事激光微纳加工及检测技术研究,在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等刊物发表400余篇论文,拥有42项美国、德国和新加坡专利。现任Opto-Electronic Advances执行主编,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和《中国科学 G》等期刊编委。曾获“东盟杰出工程成就奖”、新加坡工程师学会“权威工程成就奖” 和教育部教育服务奖。是激光微制造、激光清洗、激光焊接及光学检测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 |
![]() | 柳和生 华东交通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 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华东交通大学党 委书记。 长期从事材料成型加工、机电一体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 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和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教授和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橡塑技术与装备》、《教育学术月刊》杂志编委,全国橡胶塑料设计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 ;江西青年科学家,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科技创业领军人物,江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西省政 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江西省青联名誉主席。 |
![]() | 余银犬 教授 博导 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精密加工与智能装备制造研究所所长、入选科技部外国高端专家引进人才计划、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近十年来任职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科学家。新加坡声学会士(Fellow of SAS)、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Senior member of 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新加坡执行委员会委员(Singapore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新加坡工程学会资深会员(Senior member of IES)及其科技成果转化导师。第一届亚洲自动识别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PES 碳达峰、碳中和常务理事,IEEE PES 中国区低压直流委员会理事。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智能制造中无线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特刊客座主编。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国际电磁期刊,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工业电子技术期刊,电气工程师学会电磁研究国际会(Intermag 2018)等多家国际期刊指定审稿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购买大型设备的专业鉴定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电网江西省重点项目会评专家。 研究领域与主要成果:智能永磁电机 (Smart PMSM), 设备健康检测和故障诊断 ( Machine Health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Mechatronics and Robotics)高速高精度设备减震降噪音(Shock Absorp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of High-speed and High-precision Equipment),智能制造与精密加工(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Precision Machining),在IEEE 和 ASME等有关著名国际期刊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IEEE Sensors & IEEE Access 等二区以上SCI国际期刊指定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领导和参与完成新加坡科技局和国 防部研究资助项目达13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奖 5 项, 申请和获得7项外国专利授权,其中两项美国专利被美国最大芯片商MARVELL 购买。 |

![]() | 谭建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 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担任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受聘为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谭建荣院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2021年11月3日,谭建荣院士主持的项目“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整机设计与制造工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将提出的技术固化在软件中,开发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12项。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列为200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9项重大进展之一, 在包括一批装备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多家有影响的制造企业得到成功的应用,有效地支撑和支持了国产重要装备的设计与创新,推进了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185篇,其中SCI/EI 检索142篇,引用1600多次,出版学术专著9本。 |

![]() | 申泽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教授 申泽骧,于198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并荣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卓越博士论文奖。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先进光子学技术中心主任、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任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创院副院长、南洋理工大学跨学科研究生院项目主任。曾获新加坡新移民杰出贡献奖、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莫斯科国立大学荣誉教授、俄罗斯科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兼职教授、新加坡物理学会卓越研究金奖、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创新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侨 办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会前会长。曾被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被邀请提名日本奖的候选人;在他的倡导下,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以戴维-佩恩爵士为院长的光子学研究所,以及颠 覆性光子技术中心。他还开始了南大与越南国立大学(河内)的合作、发起了与俄罗斯科学院(RAS)和莫斯科国立大学(MSU)的合作协议。 |
![]() | 刘燕德 华东交通大学 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交通大学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院长,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者”、首届江西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领军人才、首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主要从事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究,主持完成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 12 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 10项,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1 项、软件著作权 15 项,成果转化 10项。主持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陆婉珍院士科技奖”、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
![]() | 雷亚国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雷亚国教授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获得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雷教授曾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担任亚历 山大·冯·洪堡研究员,并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同时也是IET和ISEAM的研究员,IEEE的高级成员,ASME的成员,CMES,ORSC和CAA的高级成员,以及IEEE TIE,MSSP,NC&A,MST等的副主编/编辑委员会成员。 雷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大数据时代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可靠性评估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机械信号分析与处理、机械系统动态建模等。雷教授开创了许多信号处理技术和智能模型,用于诊断齿轮箱、轴承、转子系统等机械故障,发表了80多篇关于信号处理和故障诊断的同行评审论文,这些论文被该领域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广泛引用。 |
![]() | 叶涛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叶涛,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兼职教授。1993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200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是集成电路、EDA、类脑神经电路及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通讯芯片及传感器件等。在集成电路设计及EDA领域有超过二十年的经验,尤其对定制化芯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混合集成电路(Mix-Signal IC)有着丰富的学术界及工业界的经历。曾任职香港五所政府研发中心之一的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中心(LSCM)技术总监,作为项目负责人及首席科学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领导了多个香港政府创新及科技基金项目。曾参与设计出了世界首款微型低功耗的 RFID 标签芯片以及RFID读写器芯片,将RFID和手机移动平台结合,使 RFID 技术最终延伸到用户终端,在产品防伪、认证、支付领域产生巨大市场商机。同时,还参与了物联网技术的世界标准及协议的制定及实施过程,首创及开发了多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在工业界及学术界都有深厚的合作经验,曾在Synopsys Inc., Analog Devices Inc., Magma Design Automation Inc., Silicon Architects 及多个硅谷公司担任工程负责人及顾问职位,也是中 科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物联网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
![]() | 翟玮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教授 翟玮,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先进结构和功能材料的制备、成形及多功能特性研究,近年来在基于增材制造的功能性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持新加坡教育局Tier 1研究项目、新加坡科技局青年学者研究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基础研究基金、新加坡科技局与英国劳斯莱斯合作项目等。在机械、电磁及声学超材料的增材制造设计和制造方面已有良好积累。现任Material today communications 主编,Materials & Design 主编助理。已发表高质量SCI 检索论文 30 余篇,谷歌学术 H index 15。包括工程领域及综合方向顶级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 Small、Applied Materials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 |
![]() | 张一慧 清华大学 教授 张教授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力学博士学位(2011年6月),在中国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在中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程力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机械引导的三维装配;不寻常的软材料;可拉伸和柔性电子;智能材料和结构的力学。张组的研究跨越了固体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广泛领域。 他的研究小组致力于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力学原理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来解决科学和技术前沿的重大挑战,从而推动先进材料和结构的新力学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发展,以及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性的材料和系统的新颖设计和制造方法。 |
![]() | 张晗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随着国际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尤其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装备日益成熟,超材料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蓬勃发展。声波/弹性波超材料以微结构为基本单元调控波的激发、传输与耦合,人工地获得突破自然规律限制的宏观特性,实现对波传播的任意调控。这类“新材料”的出现在基础学科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受到极大关注。 超材料设计与制备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问题。本次报告主要介绍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智能制造中超材料设计与先进制造的关键问题与前沿进展。智能算法通过逆向运算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先验知识有限、多物理场条件互相制约、制备要求过于复杂等难题,引领面向不同应用的超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技术革新和颠 覆性创新,尤其是推进了声隐身、地震防护、超分辨率成像和探测以及智能结构在交通装备、结构健康监测、可穿戴器件、仿生和医疗中的快速应用。 |
![]() | 宗贵升 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粉末冶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3D打印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团体标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粉末冶金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安徽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深圳市科协委员,2018中国经济新闻人物。曾与美国500强企业史丹利集团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并担任董事总经理,后升任东半球总裁。曾任美国德州休斯敦美中商会会长。1991年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是国际上首批增材制造领域的博士。 |
![]() | 刘斌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媒体技术系主任;日本立命馆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医学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技术负责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与数字化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先进医工融合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0年-2009年本硕博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201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访学联合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处理与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与仿真、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在医工交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国际期刊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担任多个医工交叉领域国际期刊、国际顶级会议的编委、审稿人。长期保持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临床研究合作。 演讲题目: 基于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个性化计算机辅助医疗 |
![]() | 章少剑 南昌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和机电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机器人化并行协同超精密加工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总经费400余万;荣获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在机械类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连续发表10篇学术论文,皆为ESI高被引论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Shock and Vibration》等SCI期刊学术编委。 演讲题目: 超精密加工动态特性及其对表面创成影响 |



日期 | 时间 | 内容 |
Day 1 | 13:00-17:00 | 报到注册 |
Day 2 | 09:00-12:00 | 主题报告 |
12:00-14:00 | 午餐休息 | |
14:00-18:00 | 口头报告 | |
18:00-19:30 | 晚宴 | |
Day 3 | 09:00-12:00 | 学术考察 |

类别 | 注册费(人民币) |
第一篇投稿(4-6页) | 3200RMB/篇 |
团队投稿(4篇以上) | 2900RMB/篇 |
超页费(第7页起算) | 300RMB/页 |
仅参会不投稿 | 1200RMB/人 |
★仅参会不投稿(团队) | 1000RMB/团队(参会3人以上) |
额外加购论文集 | 500RMB/本 |


- 质谱仪实验室市场已成红海,占有率仅5%的国产品牌该 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2022/9/2 10:20:05
- “质谱仪具有广泛普适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国内质谱仪市场已经是红海,但国产与进口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存在技术被卡脖子的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
- 新的5G 网络增加了物联网设备、人员和服务之间的连接 发布时间:2022/9/2 9:57:44
- 新的5G网络增加了物联网设备、人员和服务之间的连接。数据中心运营商必须快速将容器和虚拟服务器转换为云服务和边缘计算,否则就有被甩在后面的风险。&n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样品光谱分析上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2/9/2 9:39:57
- 嫦娥五号任务成功从月球正面返回了1.73 kg表面与钻取样品,其采样区域比以往的Apollo及Luna任务的采样区域都要年轻。目前已经报道的样品分
- 福建省云霄县气象局云霄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2~2052)竞争性谈判公告 发布时间:2022/9/2 9:07:16
- 项目概况云霄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2~2052)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漳州市云霄县莆美镇祥和佳苑35-24店面(云霄一中分校后面) 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2年09月09日
- 香山科学会议:核磁共振等新方法有望实现生命间质的3D成像 发布时间:2022/9/2 9:03:10
-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谷晓红快步速走到报告台前,轻松弯腰用手指触碰地面。几乎没人想到一天前她才刚刚经历严重的腰部扭伤,她指指手掌内侧小鱼际处:&ldq
- 这些高科技 支撑太空行走的每一步 发布时间:2022/9/2 8:56:03
- 9月1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顺利出舱。航天员出舱活动又被称为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之一。别看舱内外只是一门之隔,“
相关新闻